> 文章列表 >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郑和(1371年-1433年),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外交家。他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和宣德年间(1425年—1435年)先后七次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时间分别为: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 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第一次: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三宝太监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第二次: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这次远航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还朝。 第三次: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第四次: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出使满剌加,南渤里,彭亨,孙剌等国。 第五次: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溜山、喃渤里、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 第七次: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2、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3、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4、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5、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6、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7、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8、公元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9、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是哪个朝代的人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时间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1405年6月1日(永乐三年五月五日,端阳日),李至刚为郑和之父墓碑撰铭。 同年7月11日(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 船队到达爪哇时,正值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 郑和船队的部族登陆进行贸易,被误认为东王的军队,有170人被杀害。 郑和保持冷静,没有贸然兴兵报复,此事得以和平解决。 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郑和此行还经过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 郑和识破了他,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二日),郑和率船队回国,将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 不久,因郑和说天妃在下西洋中多有感应,朱棣下令派朱焯前往新落城的龙江天妃庙祭告。 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在回国后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于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碑文有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三种文字的碑文分别针对佛陀、毗湿奴和真主表示敬意。 其中汉文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等语。 此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 金云铭等学者认为《明实录》及《明史·郑和传》将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混作一谈,并通过考订将二者分开,但学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回程时,郑和船队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发现归路被截断后,对属下说:\"贼寇主力已经出动,国都内一定空虚,并且他们会以为我们远道而来,力孤胆怯,不能有所作为。 若是出其不意进攻他们的国都,则胜利可期。 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郑和船队回国。 据《马哈只墓碑》碑阴刻记,郑和曾于该年末还乡,在12月7日(十一月二十二日)祭扫祖宗坟墓。 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12月18日(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 据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的《重修清净寺碑》,郑和在出发前还曾邀请哈三担任通译,但所记郑和专程前往西安之事则存在争议。 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 也是在这次航行中,郑和率明军及苏门答腊当地武装击败并生擒了阴谋篡位并率部截杀郑和船队的苏干剌。 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船队回国。 10月10日(九月八日),郑和等于北京献俘,明廷按律法诛杀了苏干剌。 同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学者郑一钧认为,据《明史》和《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等资料可推断除郑和曾封侯爵,时间当在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 另据冯从吾等记述,郑和在该次下西洋后还曾请求重修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第五次下西洋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里等国使者回国,郑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队出发,送还使者并访问诸国,诸国中最远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位于东非。 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郑和受命送还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侯风期间,郑和等人镌刻《天妃灵应之记碑》(此前,于太仓已有《通番事迹碑》)并铸造铜钟一口,为后世研究下西洋留下重要史料;出发前,明宣宗又敕郑和在出使过程中劝谕暹罗不要再侵扰满剌加。

明朝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明朝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在明朝,宦官乱政是出了名的。 但也有宦官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下西洋的郑和,其身份就是太监所以也有“三保太监下西洋”之说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 第二年,明军平定云南。 正在这一年,郑和的父亲病故,由于家庭遭受如此变故,再加上当地连年战争,郑家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 12岁的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燕王朱棣家的一名仆人,后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 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他为内宫兼太监。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明成祖之所以能选中郑和,除了他认为他勇敢、机灵、有胆略之外,还因为郑和既是回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于同西洋各地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交往,同时,郑和又是宫廷内官兼太监,也可以兼为皇廷从海外采购奇珍异宝。 郑和为主使,王景弘为副使。 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 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 宝船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 仅舵就重4810公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航行路线为,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出发,经福建一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模型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即南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料德)。 苏门答腊、古里、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小葛兰(今印度奎隆)、阿鲁(今苏门答岛中西部)等国国王遗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 第二次: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1407~1409年)。 在郑和刚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刺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带)、古里等国。 第三次:水乐七年至永乐九年(1409~1411年)此次仍由刘家港启航,至福建开洋。 回国后,献俘于朝。 群臣主张杀掉他们,成祖宽大为怀,把他们遣放回国。 海外闻之,无不感服。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至永乐十三年(1413-1415年)此次,郑和远航至阿拉伯一波斯湾、红海、东非海岸一带。 郑和此次到了占城、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阿丹(今亚丁湾西北岸一带)、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卜刺哇、忽鲁漠斯、苏禄、彭享、沙里湾泥等地。 这次出访,满刺加、古里等19国都遗使朝贡。 第六次:水乐十九年至水乐二十年(1421-422年)。 郑和此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臣返国。 这次所到之处有占城罗、满刺加、榜葛兰(孟加拉)锡兰、古里、阿丹(阿拉伯半岛)、佐法儿、刺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刺哇等地。 由于所到国家很多,多是分批、分队而行。 第七次: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1431-1433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仁宗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四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属劳民伤财之举,决定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有人认为是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有人认为是为了搜寻明朝建国前割据东南一方的张士诚或方国珍的余部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耀兵异域”,“教化异族”,使海外诸国“宾服中国”;也有人认为是为促进海上贸易,建立海上大联盟。

郑和下西洋

如果当年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不是西方,而是明朝的郑和舰队,那么今天的国际历史,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如果你想知…郑和最后的远航:第七次下西洋,除了麒麟还带回了什么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图片]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字数:5954,阅读时间:约12分钟编者按:每当提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往往被认为是明朝国力强盛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大家也都清楚,郑和下西洋与当时的明主朱棣有关。 正所谓,人亡政息。 朱棣死后,下西洋的计划也就搁浅了。 不过,本文则要说的是朱棣去世后,郑和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图片]永乐皇帝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 他对父亲新建的北京城也没有什么好感,他计划一步步…明朝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在当时究竟有多强冷兵器研究所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图片]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黎子堂字数:3161,阅读时间:约6分钟编者按:关于郑和宝船,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乃至民间的广泛关注。 但关于宝船的武备问题的讨论,则过于简略。 主流说法都认为这是一支和平舰队,故讨论重点都在其经济政治影响。 但哪怕是维和部队,也要配备强大的军备以保护自身。 郑和船队作为有着耀兵异域职责的远洋部队,自然也会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所谓\"不服则以武慑之\",说明船队是拥有在东南亚破军灭国的实力的。 故…1421郑和发现世界--发现美洲--可信吗kxcaca131我在山中骑行,那里山野空旷,花枝遍地,自由像天空般无边无际不学韩国,只是我心里一直萦绕一个问题,西方科技文明来源是那里难道是凭空出现中国难道真的对近代科技发展毫无贡献今天,我订购了加文·孟席斯先生2002年出版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对于中国人发现美洲说法想了解一下。 当年,加文·孟席斯顶着西方人的压力出版了这本书,西方的学术界对于这种不利于西方的言论基本无法接受,而中国人又骂他是民科,神话小说作者。 像他那样的人,我能理解,他只想活的明白罢了。 不管…在明朝的靖难之役中,大家心理上是会偏向建文帝朱允炆还是朱棣左仆射敢将金线绣江山,不意随针千秋寒。 他干的事才是真皇帝该干的事。 朱元璋狂生不止,把儿子封到全国,怎么还得再弄出来一个八王之乱还是七国之乱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又不是儿子,上顶着全是叔叔辈,你没把这群老王爷收拾了,人家怼你两句你都得忍着,不想忍你二十多个叔叔在全国各地都待了十几年,你不爽,人家给你使点绊子,…郑和下西洋对明朝有哪些好处直接去翻明朝人自己的记录。 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总结的最好:\"通华夷之情,迁有无之货,减戍守之费,又以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 \"咱们把这段话拆开来看。 \"通华夷之情\"是外交。 \"迁有无之货\"是经济。 \"禁海贾、抑奸商,使利权在上\",是政治。 综合来讲,就是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好处。 很多懂王要说了。 明朝人搞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 人家上贡…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秦岭一白宝鸡市金台区秦岭一白的山货坊经营者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厉害的太监,他们的成就让众多功能齐全的男人都自叹不如。 科技狂人蔡伦:研发改进造纸工艺,让人人都用的起纸分泌大师童贯:丧失男性荷尔蒙后,硬生生长出大胡子航海专家郑和:领导大明特种部队,华丽丽七次下西洋其中,郑和的身世最为凄惨,惨到谁都无法正视那段历史。 郑和在现有史料中第一次出场,已经是被阉割的10来岁小男孩。 经过两年岗前培训…如果郑和及其船队在到达和东非阿拉伯半岛没有返回,而是继续向西走,会发生什么康修斯对于这类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误区,即认为\"航海=近代资本主义甚至工业化\",然而这两者其实并无直接关联,元明时期经营西洋,其实跟汉唐时期经营西域,并没有本质不同。 历史上明朝主动停下西洋,因此等到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时,发现了一堆明朝人留下的据点废墟(甚至有的被葡萄牙人原址重建了继续用),而如果明朝没有主动退出,也许会发生明朝版海洋版的怛罗斯之战,胜负如何另说,本质都还是古代世界的传统模式而已。 在西方地理大发现前,曾经出现过很多张世界地图,图上已有美洲和南极洲准确地形。 这些地图的原图,孟席斯认为来源于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郑和舰队,后被随船的意大利人带回欧洲,欧洲所谓的地理大发现都是在这张原图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说1421年郑和舰队首先发现美洲并环游世界并绘制了世界地图,从逻辑上说一点没毛病,15世纪前,中国是这个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如果古代中国夺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纳入版图对中国和世界会有何影响胖胖安码农久矣这件事发生的前提就是「明朝」的天下观改变。 从内卷化农业文明成为外向型唐朝化文化。 那就「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如果去欧洲,晚上一开始会常去酒吧,后来会少去。 费腰。

历史上的今天:郑和首下西洋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州人。 据推测,在明朝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明成祖朱棣赐郑姓,世称\"三保太监\"。 \"永乐三年六月,(成祖)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以次遍历诸番国。 \"这是《明史》中关于郑和第一次出洋的记载。 当时的规模可谓是开创历史之先河,光船只就有两百四十多艘,随行的士兵人数更是高达二万七千多人,一路下行,其间拜访了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相关国家,拜访国家数量达三十多个,最远的地区到达了东非和红海。 郑和总共航海七次,每一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 郑和下西洋,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为纪念郑和所代表的航海文化和民族精神,2005年,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之际,我国把郑和首下西洋的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

明朝的海上霸权:郑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揭晓

明朝的海上霸权:郑和下西洋的真正使命揭晓 郑和的航海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1405年,郑和被永乐帝任命为下西洋的总指挥,率领着由数百艘船只和数万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舰队。这些船只中,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只,它们不仅能够承载大量的货物和人员,还能够抵御海上的风浪。

郑和下西洋时间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 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迫切的事。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对不能自行生产的香料等物,也有较大的需求。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明太祖于1389年编制的《大明混一图》就是实例),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03-13 1、元宵到,送你一个汤圆,幸福为主料,开心、浪漫、甜蜜、吉祥、健康、和睦是辅料,包裹一年的幸运,四季的平安,愿你吃出元宵的快乐。 2、时间过得快,忙里又忙外,刚刚过周一,又要过礼拜,才问春节好,又向十五迈,平时问候少,思念却常在,元宵佳节至,请受我一拜,愿你佳节吉祥愉快。 劳动法2024年新规定关于辞退补偿的具体内容,目前无法准确提供,因为劳动法的具体规定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调整。 然而,我可以根据现有的劳动法规和一些常见的劳动法原则,给出一些可能的一般性建议。 03-12 1、元宵灯:元宵节赏灯是传统的节日习俗,送元宵灯是很符合节日气氛的。 更有心可以买灯后挂上灯迷,以迷相送,也是很有雅兴和乐趣的礼品。 2、年画、挂历: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一年之初。 送吉祥喜庆图案的台历、挂历也是很适合的。 也是一个很好额祝福。 03-11 1、汤圆DIY:体验汤圆的制作过程,大家一起动手,享受其乐融融的过程,带上一份亲手制作的汤圆回家。 2、元宵灯笼制作:从古代开始,元宵节点灯笼,猜灯迷一直是大家喜欢的活动,亲手制作一个各种寓意的灯笼吧。 3、彩绘团扇:团扇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手绘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吧。 03-08 元宵节主要是用来享受的,相信大家应该挺过闹元宵,这种庆祝的方式主要是跟家里人共同享受生活的意思,元宵节的时候正好是正月十五,正好距离春节过去没多久,很多人还留在家中一起庆元宵。 其实这样的风俗习惯也是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元宵节闹元宵也是中华民族一种美好的传统。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由来和风俗!。 因为真皮座椅在长期的使用下,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甚至变形也是有可能的。 03-07 长时间插着电源使用苹果手机充电器并不会直接导致损坏。

郑和下西洋时间

精选回答第一次下西洋是1405年6月。第二次下西洋是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是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是1413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是1417年6月。第六次下西洋是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是1430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和船员最多、时间最久的几次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足足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比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都要超前,比如说哥伦布、麦哲伦、达伽玛等人,被称为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1、马虎眼是一个汉语词语。2、读音是mǎhǔyǎn。3、意思是蒙混骗人的手段。...1、马讽,字良弼,金代漷阴县(今通州)人。2、国初以燕与宋,讽游学汴梁,登宣和六年进士第。3、宗翰克汴京,讽归朝,复登进士第,调蔚州广灵丞,迁雄州归信令。...

郑和下西洋

欧大陆贝币供应地的马尔代夫,通过这个在目前大国、帝国研究的潮流当中相当微不足道的地方,揭示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和印度洋的来往。 就像哥伦布走错了方向,但他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是小木船,和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大宝船相比,差得很多,船上的人数也比不上郑和的,但是郑和只敢沿着海岸线走下去,下西洋了几次,他个推断其实都不太靠谱,因为当时的中国帆船和兵船实在太落后。 因为长期海禁,中国造船技术大幅退化,郑和下西洋时那种艨艟巨舰,清朝人可能已经造不出来。 以英国的船舰之先进,研究中国船舰顶多只能算是猎奇,更不可奥运冠军吃得有多挑剔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时,燕窝是达官贵人的食品,到明代更被列为宫廷御膳。 据传,明朝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珍馐就有燕窝。 有一回,他率领的远洋船队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暴,被迫停泊在马来群岛一个荒岛处,食物紧缺。 陆奇:技术驱动的时代,我们要如何创造价值一下商业航天,因为要满足人的需求,永远需要空间。 关于如何去看商业航天,我们不妨回看过去,像中国郑和下西洋一样,或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去找新大陆,如果郑和找到新大陆,可能今天的历史就不一样了。 类比到今原文标题:《樊锦诗: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头图来自:混沌学园华戎交汇,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到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的海运都很不发达,夹在蒙古高原和祁连山之间的河西走廊是当时中国通往西域的唯一理想通道。 远在欧洲大陆的\"大航海时代\"揭开帷幕前,就已率先在航海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 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航海家郑和即使七下西洋,也没有为中国攫取一寸殖民地,而是为无数新大陆的原住民们带去丝绸、瓷器菲律宾的\"混血\"古城,才是真正的旅游宝藏宾三大群岛的最南端,古城三宝颜(Zamboanga)取自郑和名字\"三宝\",与印尼三宝垄一样都是郑和下西洋停留的地方,当地的苏禄苏丹曾拜见明成祖朱棣。 三宝颜是14世纪创立的苏禄苏丹国所在地,不断在西班牙年,来自印度苏门答腊地区的移民在菲律宾南部岛屿苏禄苏丹国,信仰伊斯兰教。 公元1405年,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指派了一个福建商人为吕宋岛总督。 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收取纳贡。 公元1450年,阿拉伯人到达菲律宾,对市场上爆发的养生滋补需求,这里会有五花八门的定制产品满足客户。 燕窝之都的沉与浮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带回了燕窝,这个珍稀的舶来品从此就成了达官显贵青睐的滋补佳品。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开闸而非源自对追求最大获利的关注。 [4]\"在当时,农耕国家没有能够承载大规模交流与协作的市场力量。 郑和下西洋是朝贡制度的溢出,其目的是强化政治认同与附属。 古代丝绸之路是发达的农耕经济的溢出,其自由贸易的相郑和七下西洋中的三次中,他极有可能造访过霍尔木兹岛这颗\"世界这串项链上的明珠(伊朗谚语)\",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汇总而来的《明史·外国传·忽鲁谟斯传》中记道\"忽鲁谟斯(即霍尔木兹的另一音译),西洋大国也原子弹之母吴健雄:一位卓越的世界公民,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这里,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也是吴健雄出生的地方,更是她去世后的安息之处。 在东南亚一带,榴莲的得名和郑和下西洋有关,郑和在品尝这一水果后用流连忘返来形容它,遂得名榴莲。

郑和简介:明朝朱棣时期太监,七下西洋寻找建文帝

郑和简介:明朝朱棣时期太监,七下西洋寻找建文帝 一、郑和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本姓马,后被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他是明朝太监,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就是燕王朱棣身边太监,后在靖难之役中立功,升为内官监太监,之后20多年七下西洋,创造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1、早年经历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早年在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4年入宫服役,并于次年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在其中立有功勋,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相传,郑和立功应该是在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而郑和被赐姓“郑”也与这一立功地点有关。 2、七下西洋 说到郑和,最被人熟知的当属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1433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江苏太仓的刘家港,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 3、历史贡献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其实不论目的如何,其历史意义是非凡的!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郑和船队最先到达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要早于麦哲伦,所以是中国人最先证明地球是圆的。 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二、郑和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郑和是病死的,时年63岁。 1430年,60岁的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是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不幸因病去世的,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

郑和墓位于今。 郑和11岁时被明军俘虏,先至南京,后又到了北京。 14岁时被阉后选入时为燕王的朱棣当童奴。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举兵与建文帝争夺皇位,28岁的郑和跟随朱棣多次征战,累建战功,赐姓郑,提拔为四品\"内官监\"太监。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起,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水手、军卒、医官、买办等约两万人,分乘宝船百余艘,浩浩荡荡,比起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三艘载重不到百吨的船,规模大得多。 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航行前后用了28年时间,历经37个国家。 郑和是中国第一个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的人,比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71年葡萄牙人达迦马沿非洲南岸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洋,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 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 出任正使在郑和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修建的郑和公园(2)(公元1399年8月6日-公元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 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南航。 1406年6月30日(永乐四年),郑和船队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郑和下西洋(2)随后到三佛齐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1407年10月2日(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第二次下西洋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1407年10月13日(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于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公元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公元1417年1月(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等国家,公元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模型(2)公元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公元1422年9月2日(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受命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 此后的十月,明宣宗离京赴宣府一带巡阅。 按,明宣宗出巡或亲征共三次,第一次是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偷袭东北边外的兀良哈部,事发突然;第三次是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至十月,巡至宣府[13],当时瓦剌最终攻杀了阿鲁台,北边形势大变,事出仓促。 与第一、第三次离京行为相比,第二次出巡是经过长期准备的,而恰与定策下西洋前后相联。 守备南京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 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 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 鞠躬尽瘁明人绘《贡麒麟图》大都会博物馆藏(2)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强盛开放,明朝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郑和是明朝人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郑和曾七次下西洋,第一次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10月13日;第三次下西洋:1409年10月;第四次下西洋:1412年11月;第五次下西洋:1415年12月28日;第六次下西洋:1421年3月3日;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以前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 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而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而且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 朝贡贸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为大宗,甚至有学者认为寻找海外香料、满足国内需求,是促成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根本原因。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 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 郑和宝船带领着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从船队出海的郑和下西洋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 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 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盛世,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京杭大运河。 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 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 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 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 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 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事。 明朝。 郑和下西洋在明代。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事情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 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 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9],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1403年~1433年)为明朝主要是明朝成组皇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33年明朝。

郑和下西洋

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 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 有一天,明成祖问大臣袁忠彻:\"我想让三宝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你看怎么样\"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 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 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 \"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 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 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 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

英雄,还是太监--郑和在历史上的六张面孔

英雄,还是太监——郑和在历史上的六张面孔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历史上每个著名的人物,都会随时间推移,被时人根据现实需要而重新改写,赋予新的意义。 来源┃《中国国家历史·肆》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的一件大事。 然而,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对郑和的评价从其去世后,就是复杂多变的。 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在为明宣宗朱瞻基第七次出使西洋的过程中,郑和病殁于印度的古里。 后由其部下太监王景弘率领,将由两百艘巨舰、近三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带回了中国,从而结束了长达28年(1405—1433年)的海上远行。 1433年8月的一天,当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今天江苏太仓的刘家湾时,皇帝下达了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并开始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 那些屡下西洋的数百宝船和那些威震南洋海盗的艨艟巨舰,就这样永远地停泊在了那里,从而与正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隔绝。 然而此时,对郑和的历史评价,才刚刚开始。 明清官修史书中的郑和:为皇帝寻人取宝的贴身心腹太监 对郑和下西洋有所记载的明清官修史书,主要集中在《明实录》(明朝官修)、《明史》(清朝官修)中。 《明实录》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颇为简略,散见于明朝各个皇帝的各种旨意中,体现的多是皇帝意志和居上位者“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力和自我中心的傲慢。 如宣德五年,“遣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命郑和下西洋,告知各番国,明朝宣德皇帝已经登基;又如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遣中官(太监)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偕往,赐各国王。 仍赐柯枝国王可亦里印诰,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等等。 在这些诏书中所提及的郑和,更多的只是皇帝的传声筒,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传旨太监。 海船复原图 但郑和有时也会偶露峥嵘。 在《明成祖实录》中,这样描述了郑和在平叛中的所作所为:“(郑和告诉部下说):‘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 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 ’乃潜令人由他道至船……而躬率所领兵二千余,由间道急攻王城破之,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 ”这段描述突出表现了郑和的有勇有谋。 按照《明史》的说法,郑和是云南人,其追随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以“清君侧”的名义造了反,以庶夺嫡,篡夺建文帝皇位的明成祖。 在这个过程中,郑和“从龙伴驾”,足谋善断,有勇有谋,颇知兵事,在朱棣的反叛中立下不少的军功,他一步步护送朱棣走向帝位,深得其信任,是朱棣可以信任的亲信和心腹太监。 这里的“太监”应当是一种“太监”里的高级官职。 不然累功变成了太监,那明成祖对待手下也太黑色幽默了。 当大功告成,朱棣攻破南京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 这成为明成祖朱棣的一个隐忧。 《明史·郑和传》中说:“成祖(朱棣)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明史》认为,郑和之所以下西洋,第一个原因,就是要在西洋暗访建文帝下落。 傅维鳞的《明书》(清顺治)、万斯同的《明史稿》(康熙朝)、王鸿绪的《明史稿》、佚名《明外史》等书中,也有类似说法。 《明史》同时也认为,郑和下西洋还带有向“异域”炫耀武力,以展示“中国富强”的目的,这同样来自于明成祖的授意。 他命郑和要以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后盾,开辟远番朝贡“天下共主”的航道。 这贯彻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白兴兵。 除贡品以外,有愿意在中国贸易的,免除关税,此为“厚往薄来”。 但明成祖同时也授权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倘或遭遇有“不服”,可以武力解决问题:“则以武慑之。 ”。 《明史》中还提到,郑和作为一名太监,在下西洋过程中,还要暗自承担为皇帝寻获“不可胜计”的“奇珍异宝”、“无名宝物”的任务。 自明成祖开始,就有了依靠“西洋”来获取珍宝的习惯。 彼时,明成祖营建新都北京,对奇珍异宝的需求量非常大。 明成祖后的“永乐、宣德年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 此后,西洋寻宝成为惯例。 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7年)也是因为“珍异府藏虚竭”,不得不遣官“于沿海番舶可通之地,多方寻访,勿惜高价”。 嘉靖皇帝的做法更绝,他先给负责寻宝的官员罗织了罪名,而后由大臣寻宝来将功补过。 一时“使者四出,官司督趣,急于星火”。 这也正是当初郑和的船队中,某一类特大船只被命名为“宝船”的根本原因。 那时陈诚率领驼队三赴中亚,郑和带领舰队七下西洋,与三十余国同时交往,一时明朝国威远递海外,匹畴无两,为明初外交盛事。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是哪个朝代?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前期,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富强国家。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 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使他从小就对外洋的情况有所了解。 大约在14世纪末,他被收入宫内,当了一名小太监。 在燕王朱棣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深得朱棣赏识,被赐名为郑和。 1405...。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前期,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富强国家。 郑和本姓马,名三保,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首次出使西洋。

郑和下西洋

而郑和船只的在大海上航行时,主要就是依靠风力和水手划桨产生的动力,所以像这种船只,有风时还好,万一遇到没有一丝风的时候,也只能依靠水手拼命划桨,如此看来,郑和下西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为了节省人力,郑和下西洋并不是随便找一个时间点就去海上航行了,而是找准了风季。 当海面挂起了东北季风时,郑和的航行路线正好与季风的吹拂方向相同,因此是顺风,这就可以节省很多人力。 此外,郑和宝船在设计时,在人力、橹长以及摇橹施展的空间这三者之间取了一个合适的量,使得人在摇橹时可以付出较小的力量。 而郑和下西洋这一举国壮举,不仅是人类探索海洋的新尝试,更是古代科技在航海上的成功应用,不依靠发动机,仅凭风力和人力便可以横穿印度洋,古人的智慧真的不服不行。

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历史人物 洪武燕王永乐法名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 1405到1433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西海岸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HajjiMahmudShamsuddin 郑和下西洋、经历 南京牛首山郑和墓(衣冠冢) 云南王马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 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 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 马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等率30万大军,发起。 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府。 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1399年八月六日-1402年七月十三日) 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 朱棣在郑和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修建的郑和公园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十月二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 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1418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十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

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朝代?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明朝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时期的事。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